?
010-57207887
健康新時代!
慢性病特點:
起病時間長,無明確病因、缺乏證據,無法治愈,只能控制和延緩病情的內源性疾病。多與基因、生活和環境危險因素為主引起。
一、流行特點
一)、常見慢性病種類
1、循環系統疾?。焊哐獕?、血脂異常(高脂血癥)冠心病、腦卒中等、肺心病,高心病。
2、呼吸系統疾病,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,肺氣腫,阻塞性肺病。
3、代謝性疾病,肥胖病、糖尿病、血糖異常、骨質疏松、痛風。
4、消化系統疾?。郝晕秆?,慢性肝硬化,脂肪肝,習慣性便秘,痔瘡,慢性潰瘍。
5、神經系統疾?。郝灶^暈,頭痛,老年癡呆癥,帕金森氏綜合癥(?。?,多發性硬化癥,腦血管病后遺癥。
6、精神系統病癥:失眠,睡眠質量差,心理障礙,精神分裂癥。
7、運動系統疾?。郝燥L濕性關節炎,類風濕性關節炎,骨質增生癥,慢性關節退行性病變,腰肌勞損。
8、惡性腫瘤:肝癌、肺癌、乳腺癌、宮頸癌、消化道等癌癥。
9、泌尿系統疾?。郝阅I病,慢性腎炎、腎功能不全(下降)。
10、婦科疾?。焊昶诰C合證,子宮肌瘤,乳腺增生。
11、人體老化:衰老加快,壽命縮短。
12、眼睛類疾?。喊變日?,散光、視神經萎縮、病變。
二)、流行特點
1、常見病,多發病。
2、發病隱匿,潛伏期長(亞臨床階段)。
3、多種因素共同致?。荷罘绞?,環境危險等因素。
4、一體多?。航浗y計,73%的患有兩種以上疾病,一種以上并發癥,其中60%患有合并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病變,1/3的糖尿病合并腎?。ㄌ悄虿⌒裕?,1/3合并眼病。
5、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。
三)、流行狀況(特點)
WHO2010年慢性病現狀報告表明:
1、死于慢性疾病3600萬,占63%,主要:心腦血管病,癌癥,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。
2、其中心腦血管病,糖尿病和慢性肺病三種疾病60歲以下人群死亡率、發達國家占據13%,低于中等國家占有29%,預計2030年癌癥增長率低收入國家82%,中收入國家70%,中高收入國家58%,高收入國家隊40%。
3、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,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,慢性病發病率持續上升,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(衛生部提供)最新報告:目前我國約有二億高血壓病,約占全球化1/5。糖尿病發病率人數9千多萬,血糖異常(包括糖耐量異常─糖尿病前期)1.2億人口。
4、我國位于死亡前四位病的是:腦血管病,腫瘤,肺病,心血管病。
5、疾病后果:致殘、致癱、致死。
6、醫療臨床:應用昂貴,給家庭社會本人國家造成沉重負擔,統計表明:一次住院花費城鎮居民年收入一半以上,農村,1.5倍,全國80%的醫療支出用在了那些可預防的慢性病上。
二、危險因素
1、遺傳因素:遺傳基因變異(易感基因)占了15%。
2、環境因素:年齡,體重超重與肥胖,長期過量飲食,運動量不足,營養失衡,吸煙與飲酒,病毒感染,自身免疫,化學毒物接觸。
3、精神因素:精神緊張,情緒激動及各種應急狀態。危險因素對慢性疾病的影響作用比較統一的認識是:遺傳因素占據15%,社會因素占據10%,氣候因素占7%,醫療條件占8%而個人的生活方式占60%─主要原因。
三、防控策略
1、多數慢性疾病可通過減少四個行為風險因素得到預防:吸煙,缺乏運動,有害酒精,不健康的飲食。
2、2011年9月的第66屆世界聯大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大會上中國衛生部長陳竺用“井噴”來形容我國慢性疾病的形勢,并指出中國慢性疾病負擔重,加強防治刻不容緩。
3、衛生部針對慢性疾病防控的十個轉移策略:
以疾病為主導轉為以健康為主導。
以患者為中心轉為以人群為中心。
以醫療為重點轉為以預防為重點。
以醫院為基礎轉為以社區為基礎。
以重疾病防治轉為身心健康和環境的協調統一。
以衛生部門轉為多部門和社會參與。
從??漆t生到全科互動。
從醫生服務到醫生、護士、公共衛生人員共同參與的團隊管理。
從治療為主轉移到管理為主。
從強調治愈到強調醫療照顧。
4、333策略
面向三個人群:一般人群、高危人群、患病人群。
5、關注三個環節
控制危險因素,早診早治,規范性治療(精準醫療)
6、三種手段
健康促進,健康管理,疾病管理。
7、123目標
一升:提升居民健康行為水平。
二早:早診斷早治療。
三降:降低發病、降低病死、降低病殘。
8、444重點(防治重點標準)
4種慢性?。盒哪X血管病、糖尿病、惡性腫瘤、慢性肺病(呼吸)。
4種主要生病指標:血壓升高,血糖升高,血脂異常,超重與肥胖。
4種主要危險行為:吸煙,不合理膳食,身體活動不足,過量飲酒。
9、慢性病三階段:
健康人→高危人群→患病。
10、健康現狀:經WHO統計(研究)指出:
健康人群占5%,患病人群占有25%,亞健康(亞臨床)人群占70%。
四、全球健康村三級健康管理服務系統解決方案組成部分
1、 高血壓防治管理方案(血壓管理)
2、 糖尿病防治管理方案(血糖管理)
3、 心血管病防治管理方案(心臟管理)
4、 腦血管病防治管理方案(大腦管理)
5、 高血脂調控管理方案(血脂管理)
6、 肥胖病調控管理方案(脂肪管理)
7、 骨關節病防治管理方案(骨骼管理)
8、 腫瘤防治管理方案(腫瘤管理)
9、 胃腸道疾病防治管理方案(胃腸管理)
10、肺病防治管理方案(肺臟管理)
11、健康百歲管理方案(抗衰管理)